2月19日,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專家參加優質食味稻米品鑒會。
2月21日,在中國科學院強磁場與離子束物理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采集脆稈水稻材料做分子檢測。
2月18日,在荃銀高科農業部雜交稻新品種創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使用電泳槽測試水稻種子的性能。
剛剛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堅持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明確要求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安徽是我國水稻種植大省之一,常年水稻種植面積3800多萬畝,水稻年總產量2600多萬噸,產量和商品率均居全國前列。我省也是水稻產種、用種、供種大省,近年來年審定水稻品種超過百個,推廣應用的水稻品種數達500多個。水稻大省如何走向水稻強???記者走訪了省內的科研機構。
水稻的品種日漸豐富,這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基礎研發。 2月21日,在位于合肥科學島上的中國科學院強磁場與離子束物理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對新培育的脆稈水稻材料做分子檢測,聚合更多的優良性狀基因以便滿足品種多樣化需求。去年,這個實驗室參與的“發現水稻產量和氮肥利用協同調控新機制”獲評中科院2021年十大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之首。
2月21日,在中科院強磁場與離子束物理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采集脆稈水稻材料,以培育更優良品種。
2月20日,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科研人員對采集的土壤樣本進行檢測。
2月20日,在安徽省農科院崗集生態農業試驗示范基地,科研人員查看田間情況。
在水稻的諸多品種中,探尋哪種更有商品性、更適合大面積種植,品種性能的反復科研必不可少。2月17日,在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農業部雜交稻新品種創制重點實驗室,一臺全新的高通量基因分型系統正在被調試使用,該系統一天可以制備8萬至10萬個數據點,相當于之前兩個人一個月的工作量。作為我國水稻種業的龍頭企業之一,2021年度,荃銀高科集團及控股子公司自主及合作選育的97個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其中雜交水稻新品種高達92個。
水稻品種多而雜,種植環境和技術也對水稻食味品質造成影響,全方位的優化種植不可或缺。 2月19日上午,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一場優質豐產水稻品種優質食味稻米品鑒會在此開展,來自中國水稻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等的7位專家現場品嘗打分。品鑒會篩選出晶兩優1212、臻香絲苗等豐產兼具優質食味的品種,將向全省種糧大戶進行推介。以技術服務為依托,推動良種、良法、良田、良機配套,這對于推動我省優質稻產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新品研發,到良種推廣,再到種植技術優化,我省農業科研機構加大創新力度,加快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努力使老百姓吃得更安心、更放心、更香甜。(記者 徐旻昊 文/圖)
2月20日,在安徽省農科院崗集生態農業試驗示范基地,科研人員采集土壤樣本,以便檢測土壤肥力。
2月18日,在荃銀高科農業部雜交稻新品種創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查看高通量基因分型系統檢測的數據。